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发言:想清楚、说明白、能听懂
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今天召集大家开这个教学工作会,核心是想和大家深入交流一个话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座的都是深耕教学一线的骨干,这些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去年课时调整后,很多老师都和我一样,经历过“时间紧、任务重”的焦虑期。今天,我想结合自己这几年的观察和思考,和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想清楚、说明白、能听懂。这九个字,是我们破解教学困境、提升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
先从一句老话说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毋庸置疑,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依赖时间的自然堆砌。真正的教育,是理念、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统一。这些年,我们见过不少“没苦硬吃”的教学案例: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一节课塞进去三节课的内容;有的班级为了补短板,晚自习延长到深夜。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身心俱疲,教学质量反而陷入停滞。这背后的问题,其实就是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过早的知识灌输、过长的教学时长,就像给幼苗过量施肥,看似努力,实则伤害了生长的根基。
记得课时调整的第一年,我自己带的那门课每周减少了三分之一的课时。当时心里确实没底,每天一进办公室就盘算着教学进度,生怕哪个知识点没讲到,这种焦虑直接影响了课堂状态——有时候为了赶内容,语速不自觉加快,板书也变得潦草,学生的眼神里渐渐少了往日的专注。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当我们被“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担忧裹挟时,课堂就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搬运,失去了应有的温度和深度。
那段时间,我开始利用巡课、听课的机会,走进更多同事的课堂。每次听课前,我都提醒自己:一定要找到这堂课的闪光点,看看大家是如何在同样的课时约束下,让课堂保持活力和效率的。这一听就是三年,从初一年级的语文课到高三年级的物理课,从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到资深教师的示范课,我渐渐发现:那些高效的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教师教得从容,学生学得投入。而支撑这种状态的,正是“想清楚、说明白、能听懂”这三个看似简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