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稿子”也要下“大功夫”——以一篇“七一”活动致辞为例
在我们材料界,能不能扛得起“大报告”,往往是衡量写手实力强弱、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确实,大报告内容丰富、结构复杂,需要有足够的信息、知识和素材积累才支撑得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较强的统筹能力才驾驭得了。但是,一些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小稿子,同样很不容易写。能用尽可能短的篇幅、尽可能简明的层次,把小稿子写得以小见大、尺水兴波,同样很见功力。应该说,“大材料”与“小稿子”的写作,难点不一样,不能简单说哪个难度系数更大,哪个水平更高。比如,就同等质量的稿子来说,多数小稿子要比大材料容易写;然而,言少而意多的小稿子,写作难度却远远高于言多而意少的大材料。
实际工作中,遇到小稿子,一些年轻写手往往会掉以轻心,觉得这不过是个小case,不愿意下功夫去琢磨。而真正有经验、有水平的写手,往往会“图难于其易”(春秋·老子《道德经》)“敬细以远大”(战国《韩非子·喻老》),更加审慎地对待。
前段时间,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我们单位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一个展览的挂牌仪式。这个仪式在户外举行,领导致辞的时候站着讲,大家也站着听,所以不宜讲长话。就这么个3分钟左右的致辞,主办处室起草的稿子被我改了个体无完肤,基本相当于重写。原稿连同标点符号在内,只有555个字,我却用了近两个小时来修改,最终改成了806个字。
下面,我对原稿与修改稿逐段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能不能帮助读者从这篇小稿子中,领悟出一些写材料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