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脱贫攻坚尽锐冲锋行动推进大会。X月初我们在召开的脱贫攻坚推进会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动员部署大会上,对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一个月时间过去了,但从近日我和X县长调研情况来看,无论是工作进度、工作成效,还是工作作风、工作状态,都与年内实现脱贫摘帽的艰巨任务存在巨大反差、问题不少,这也是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
刚才,乡镇、部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几位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X县长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作了通报,X县长从当前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聚焦标准补短板、统筹推进扶贫各项工作、把握时间节点加快工作进度四个方面作了全面安排部署,讲得很具体,分析得很透彻,既有鲜活的事例,又有详细的数据,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又分层分类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办法和时限要求,我完全赞同,大家下去以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讲几点意见:
一、坚决克服“五种歪风”,正视应有状态与现有状态间差距
在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今年X月底,省委决定对市委主要领导进行了调整,XX位领导专门参加全市领导干部大会,这在X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充分体现了省委对X脱贫攻坚的担忧牵挂和鼓劲打气;市委书记X上任伊始,紧锣密鼓,集中利用X天时间对全市各县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调研,不到半个月时间已深入我县进行了X次调研,充分释放出各项工作要快节奏、高效率、强推进的强烈信号。
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我和X县长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反复进行了强调,苦口婆心给大家教措施、教办法。每次开会讲话时,总想着多给同志们一些加油和鼓劲,少一些批评和问责,感觉乡镇和部门的同志很辛苦,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脱贫攻坚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很不易,倾注了大家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但形势逼人,当前我县距脱贫摘帽仅剩X多天的时间,有效时间也只有X多天,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相比,与脱贫摘帽繁重的工作任务相比,大家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是否做到了问心无愧,是否敢对自己的工作打保票?我看,未必。应有状态与现有状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自我革新太少。一是不学习、不研究。我们有的乡镇和部门的同志,思想上存在惰性,总以工作忙、事情多为由忽视学习思考,对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政策学得不深,研究得不透,真正指导工作时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前后政策打架,造成返工,无故增加工作量。二是自我封闭、观念落后。有的干部身子进入了新时代,脑子还停留在过去式,对新理念、新政策、新事物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遇到新问题还是用老眼光、老套路去解决,一味强调要按程序办事,这也不能办,那也不能办,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干部缺乏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的勇气,对发展中的瓶颈、改革中的难点,不敢探索、不求突破,导致一些创新试点工作因为没有先例而流产,一些优质项目因为不合“常规要求”而搁浅。三是利益面前不敢刀刃向内。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需要快马加鞭、协同作战,但有的部门就是不肯动自己的“奶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间不短了,看似该下放的权力都下放了,但真正涉及自身利益的审批权还是把住不放,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表现,导致大好的机遇白白溜走。
(二)自我感觉太好。一方面,看不见差距。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但有些乡镇和部门的同志仍存在盲目自信、盲目乐观,乐于自己跟自己比,不善于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大格局中找定位、定目标,缺乏忧患意识和紧迫意识。有的认为“无过就是功”,没有批评到就认为工作无瑕疵,错把领导的鼓励当成了表扬。有的乡镇在某一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就误认为各项工作都是佼佼者,用亮点工作代替了脱贫攻坚,代替了党的建设,“一俊遮百丑”,躲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另一方面,听不进意见。有的“一把手”习惯发号施令,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听不进不同意见,什么事都自己说了算。有的乡镇工作中创造了一些典型,其他有些乡镇的同志不学习借鉴、不与先进看齐,而说成是爱做作、爱表现。有的年纪轻轻,当科级干部时间不长,基本功不好好练,一些不好的风气倒学得挺快,口气很大,架子十足,讲起来头头是道,实际做起来小事不愿干、大事又干不了,官不大、僚不小。
(三)自我算计太多。一是不比奉献。有的不比工作比待遇,不比奉献比享受,工作上的事最好不要烦他,待遇利益上的不能少他,这种现象在机构改革中尤为突出。“一把手”当中,这两年不愿到重点部门的多了,想转任“轻松岗位”的多了,想提前退休或退居“二线”的也多了。部门“副职”当中,有的对县上布置的工作、“一把手”吩咐的事情,不认真落实,习惯当“二传手”,不催不去做,不问不汇报。二是爱算小账。有的干部一天到晚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爱耍小聪明,做表面文章,心思没放在工作上,这山望着那山高,屁股没坐热就想着动一动。有的爱惜羽毛,不愿惹麻烦,遇事首先考虑的是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会不会有风险、会不会因此承担责任,谈到工作就强调缺钱缺人缺职数,干起事来首先想着伸手借人、抽调干部,滋生懒政、怠政等“机关病”。三是不顾大局。有的过分看重自身利益、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大局观,少数部门和乡镇各自为政,协调配合意识不强,将“你的”“我的”分得清清楚楚,对需要协调办理、联合处理的事项互相扯皮,不愿主动牵头,不愿主动配合。在这里明确一点,脱贫攻坚工作上,乡镇就要负主体责任,以乡镇为主,各专责组、行业部门全力指导配合。一些部门“一把手”习惯问题上交,善于“踢皮球”“打太极”,很多事情不经过县委、政府协调,没有会议纪要就定不下来、不去推进,乡镇与部门间沟通难、协调难,来回跑的现象突出,导致一些重点工程一拖再拖。有些部门的工作为加快推进,要求“两办”帮助进行协调后,但部门自己反倒不管不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