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
同志们: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目前,全党全军正在开展全会精神的学习宣贯工作,我们利用下午教育时间,共同学习梳理全会的主要精神。
讲三个方面问题:
问题引入: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全称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党的中央组织和“五年计划”制度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实际上是由中央政治局召集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②全会时间及议题。《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召开中央全会的体制自党诞生之初就从法规上确定下来,但是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若干非常时期,事实上并未正常有效运行,个别时段甚至“名存实亡”。从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这项制度才日益趋于正常完备。梳理历届中央全会,可以总结出全会召开时间和主要议题的大致规律。按照惯例,每届中央委员会五年内要召开七次全会。
一中全会一般紧接着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召开,讨论选举党的领导;二中全会一般在第二年全国两会前召开,讨论新一届国家机构的人事安排;三中全会一般在逢3逢8下半年召开,以“经济与改革”为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启城市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四中全会一般在逢4逢9下半年召开,大多聚焦党建;五中全会一般在逢5逢10下半年召开,大多涉及国民经济规划;六中全会一般在逢6逢1下半年召开,大多涉及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七中全会一般在下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召开,起承上启下作用。
有没有特例?(有)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二中全会专题研究宪法修改问题,没有讨论新的中央机构人选问题。为了不耽误全国两会的召开,三中全会在二中全会之后一个多月就召开了,实际上承担了部分二中全会的议题任务。当时有人猜测,18年第四季度会不会再开一次全会。现在来看,并没有。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又回到了历届四中全会的惯例时间,但是议题似乎又打破了惯例。
需要说明的是,党章党规并未对中央全会召开具体时间和议题作出明确规定,上述总结只是从历届全会大致梳理出来的,仅供参考。
①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从体制变革和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维度,我国五年规划(计划)制定实施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年计划。1953年至1980年,我国制定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时间跨度为什么不是25年?“二五”计划开始的1958年,中央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引发国民经济失衡,“二五”计划不得不转向调整。调整工作从1961年持续到1965年,使得本应从1963年开始的“三五”计划也推迟到1966年才开始实施),由此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这一阶段,我国主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五年计划主要采取指令性计划的管理方式,由中央制定计划,然后层层分解下达到地方和企业。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五年计划”制度在这一时期运行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五年计划。1981年至2000年,我国制定实施了4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战略目标。这一阶段,五年计划的名称、定位和内容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六五”计划开始,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管理方式从行政指令性计划、政府直接配置资源逐步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宏观经济管理转变。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的五年规划(计划)。2001年至2020年,我国制定实施了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阶段,随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五年规划的理念、目标、内容等不断改革创新。从“十一五”规划开始,“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五年规划制度。从规划实施效果看,这一阶段是我国产业水平、创新能力、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取得跨越式进步的二十年。
②地位作用。第一,五年规划为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提供重要途径。五年规划根据党中央建议制定,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向全社会公布实施,是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第二,五年规划是推动国家发展战略连续稳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五年规划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引导社会各界坚定信心,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五年持续推进,有力推动了现代化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第三,五年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五年规划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提供了重要依据,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既符合短期经济运行的特点,又符合长期规划的目标任务;第四,五年规划是引导社会预期的重要手段。每个五年规划都提出了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指标,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社会各方面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对有关部门和地方具有很强的导向、激励、督促、考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