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经典】中组部大笔杆徐文秀2020美文14篇

2024-02-08 16:22:40 601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同道网

01

青春用来干什么

(2020年1月13日)

人生之歌要想悦耳动听,得把青春这段“序曲”谱写扎实,开好头、起好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力比知识重要,品德比能力重要。青春最大的成色和最亮的底色在品德,未来的路能不能行得稳、走得远、飞得高,就在于此。

近段时间以来,“扶贫天使”黄文秀、“纪检打铁人”李夏等新青年,用青春点亮自己的人生,也照亮无数人的心灵。5个平均年龄才29岁的中国年轻人,走在5G技术、光子芯片等世界科技的最前沿,正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影响和改变着世界。还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开始挑大梁、担主角,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每每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消息,都让人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青春是用来追梦的。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吹过肥皂泡,一串串大大小小的气泡在阳光下五彩斑斓、闪闪发光,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追着气泡一路奔跑。青春就好比追气泡,到阳光下放飞,满世界追逐。曾几何时,在那火红的年代里,有的年轻人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义无反顾地跟旧家庭决裂;有的为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而牺牲小我;有的为“中华崛起”“振兴中华”而刻苦读书。

然而,现在一些年轻人有时似乎缺少了那个年代那代人身上所洋溢的理想与激情,往往缺少志向和抱负,甚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成了所谓“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曾有人感叹,我唯一害怕年轻人“他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了,心中就没有方向和方位,就没有理想和追求。毛泽东当年17岁走出韶山冲时,曾写下一首《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人是要有点梦想的,特别是年轻人,青春的一个别名就叫梦想,倘若青春没了梦想,那就不叫青春了。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有梦想,还得实干来托底。不去一砖一瓦地筑梦,就无法圆梦;不去撸起袖子加油干,梦想就只能是幻想。奋斗是对青春最生动的诠释和最深情的告白。但是,现实中也有一些年轻人奋斗意识淡薄了、奋斗能力退化了,常常吃不起苦、受不了罪,娇生惯养、贪图享乐,习惯于养尊处优地生活,公选王整理、或者只知道追星,或者整天玩游戏成“低头族”,或者成了“拜金族”“啃老族”“月光族”,有的整天“宅”着、“蜗”着,不见阳光、不沐风雨,处于“巨婴”式生长,成了所谓“抱大的一代”。青春稍纵即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春是最美的播种季。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上不会掉馅饼,青春不该轻飘飘,要想有所收获,就得辛勤耕耘,甚至吃大苦、流大汗。人生出彩还是出局,关键取决于汗水的付出。

青春是用来歌唱的。青春是首歌,唯铿锵的节奏和飞扬的音符,才能让青春之歌悠扬而深沉。不过,有的人的“青春之歌”却显得有些低落跑调、萎靡稀拉,有的一味做“吃瓜者”作壁上观,只会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戾气重,成了所谓“愤青族”和“失落的一代”;有的对社会不关心、对他人少爱心、对父母缺孝心,成了所谓“失望的一代”;还有的年轻人不靠谱不踏实,让人不放心、难放手。青春只有一次,不可复制,无法再生,得有敬畏之心,不可以虚度,不能够荒芜。保尔•柯察金说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人生之歌要想悦耳动听,得把青春这段“序曲”谱写扎实,开好头、起好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力比知识重要,品德比能力重要。青春最大的成色和最亮的底色在品德,未来的路能不能行得稳、走得远、飞得高,就在于此。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曾经深情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青春更加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无惧风雨、不负韶华,让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追梦、奋斗中更加嘹亮。

02

别把“结果”当“效果”

(2020年1月13日)

年终岁未,人们或许都在忙着梳理、盘点和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回头看年初制定的方案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等,完成了没有、结果怎么样?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和现象是,不能只看重“结果”而忽视“效果”,把“做了”当作“做好了”、“完成了”当作“完成好了”,“结果”当作了“效果”。

把“结果”当“效果”,就是一种认认真真走过场。干工作、做事情问问结果怎么样,这当然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来说,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好结果,一种是坏结果。好结果是有效的,是我们所追求和需要的,而坏结果是无效的,自然是我们所反对和摒弃的。现实中,有些人常常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或囫囵吞枣、一概而论。比如,有的只管填表报数,一年开了多少次会、发了多少个文件、下了多少次乡,但是会议、文件和调研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却不管不问;有的只报接待了几次信访、到了几回群众家里,然而群众的困难、操心事烦心事有哪些、帮助了多少,说不出、答不上、讲不来;有的只说参加了几次培训班、看了几本书、写了几篇体会文章,可究竟学得怎么样,有没有真正入耳入心、真懂真学真用,是不是触动了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学没学会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与解决问题,却云里雾里、避而不谈;等等。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盘点做了什么、做了多少,而不总结做得好坏、有无成效;这种只知道个“大概”“也许”“差不多”,而不顾“究竟”“到底”“差多少”,说白了就是一种对上交差、对下应付的忽悠,是典型的敷衍了事、雨过地不湿。

把“结果”当“效果”,既有认知上的缺陷,又有能力和作风上的不足。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强调什么重过程而不重结果,还美其名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干一件事情,要既看苦劳疲劳辛劳,更看功劳成效,只开花不结果,这样的花开得也未必好看;只耕耘没收获,做得只是“无用功”,没有结果的过程最终是没有意义的过程,只不过是“到此一游”而已。可以说,把“结果”当“效果”,既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的表现,又是能力不足、本领不够的反映,更是作风漂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的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力有余而心不足,都只会导致虽然有结果但却未必有效果。

俗话说:药品好不好,关键看疗效。工作干得好不好,同样要从成效中去检验和衡量。如果把“结果”等同于“效果”,甚至只看结果,不问效果,则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一是容易耽误事儿。对问题的解决心中无数,对任务的完成含糊不清,导致研判出现偏差,决策出现误差,“没做好”的事还可能因为看不到而错过了纠正的时机。二是容易助长坏风气。很多人可能因为反正“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而懈怠,导致工作敷衍了事、浮皮潦草,得过且过、虚以应付,浅尝辄止、停于表面,形式主义的东西跑出来大行其道,特别是那些“没做好”的人因为可以蒙混过关,甚至还得势得利而带坏了风气。三是容易混淆对错好坏。好的结果,才说明工作有成绩,值得褒奖和肯定;不好的结果,说明有差距和不足,应该引起注意并予以克服。倘若好坏不分、对错不清,则达不到奖优罚劣的目的。

一切事情都要既问结果怎么样,更问效果怎么样;既考量苦劳,更考核功劳。切不可以只看结果不看效果,更不可以把“结果”当“效果”,以防止作风不实和形式主义的东西招摇过市。

03

是战场,更是考场

(2020年2月3日 )

眼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正肆虐着神州大地。面对疫情,亿万群众都在行动,在为战胜这场灾难贡献自己的力量。

疫情来势汹汹,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战、恶战、遭遇战。战争年代,我们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害怕过、击倒过和征服过,靠党的坚强领导,靠广大人民的磅礴力量,以顽强的革命斗志,打败和战胜了形形色色数倍于我们的敌人,挽狂澜于既倒。进入和平年代以来,我们也曾经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天灾人祸较量,扶大厦之将倾。17年前的那场“非典”,“敌人”也是以它的狰狞面目“从天而降”,结果被英雄的中国人民降服。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吓不倒、打不败、压不垮和摧不毁的。

不曾料想,原本是中国人阖家欢乐、走亲访友的美好日子里,却出现了“魔鬼”的身影。这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既是残酷无情的战场,更是生死考验、党性锻炼的考场。考什么?考谁?这是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弄清楚的大问题。

党员干部要经受住这场“大考”,带头考、考得最好,解决好“考谁”的问题。疫情大考,人人皆考生。但是,在所有“考生”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又是“重点生”,得勇敢地率先走进“考场”,上一线、进险区,挑重担、敢作为,靠前指挥、英勇奋斗。群众能否考过关,得看党员干部能否交上合格答卷。“时穷节乃见”,作为党员干部,得有党员干部的样子。不能平时口号喊得震天响,到了非常时期却躲在后面指手画脚,退缩不前,喊着“给我上”;不能入党宣誓或提拔任职时信誓旦旦,到了关键时刻却当看客、作壁上观,搞明哲保身那一套。这次上海华山医院派驻党员医生去武汉增援,都是不打招呼、直接派驻,而且在轮换一线岗位医生时,把科室里所有党员都换上,用院领导的话说:“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党员干部此时当有“舍我其谁”的清醒和自觉、勇气和担当,豁出去、站出来、冲上去,起到主心骨和定海神针的作用。

要在能力、意志、团结和作风上,答对题、考得更好,解决“考什么”的问题。

一是考能力。面对严峻“疫情”,归根结底看我们有没有“武器弹药”把“敌人”给打退了、压下去。这次“疫情”既是试金石,又是磨刀石。各级干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能力怎么样?化解危机、防范和抵御风险能力怎么样?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怎么样?等等。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现在是拉出来遛遛的时候了。把你“后备箱”的工具都拿出来,把平时练就的十八般武艺都派上用场,才是关键。

二是考意志。信心比黄金贵。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信心足了,群众就吃了定心丸,就少了恐惧感。在重大灾难面前,坚信党和政府,紧紧依靠人民,鼓足勇气,不放弃不抛弃,保持阳光心态,始终看到前途和希望,就有无穷的力量。只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不畏惧、不退缩,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三是考团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团结是铜墙铁壁,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相互抱团取暖,就能扛得起任何事情。

四是考作风。任何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都是“疫情”滋长的温床,战“疫情”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容不得任何侥幸麻痹、搞不得丝毫表面文章,一切作风上的不真不实都会酿成恶果,直至铸成无法挽回的致命伤。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场“疫情”是一次重大的斗争考验,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和考察哪些干部行、哪些干部不行,行者上、不行者下。近日,湖北黄冈迅速处理“一问三不知”的市卫健委主任,对于调整那些“考试”不及格干部开了个好头,也带了个好头。要多树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形成好导向,建立好机制,不让这次带血的代价白费。

04

中国战“疫”是一种贡献

2020年2月5日

2月2日,空军出动8架大型运输机空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当前,中国正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假以时日,必将打赢这场艰苦卓绝又惊心动魄的阻击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胜利,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的贡献,世界获益。

中国胜利了,意味着把“魔鬼”关在了家里。“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这是决心信心,也是责任担当。在突如其来、气势汹汹的疫情面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背水一战,想尽了一切办法,作出了极大努力。公正公道而不带成见偏见的人都能看到,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很多措施远远超出《国际卫生条例》的要求。世界是个大家庭,大家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一片天空下,是命运的共同体。中国的努力不仅是在保护本国人民的健康,也是在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

中国战“疫”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做法,为世界提供了借鉴、参考和样板。在这场始料不及、异乎寻常的战“疫”中,中国在斗争中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比如,党的强有力领导,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医务人员舍生忘死、冲锋陷阵,一面面飘扬的党旗成了主心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神州大地迅速编织了一张严密的降“魔”天罗地网;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利用体制制度优势办急事、难事和大事,等等。中国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贡献,世界共享。

疫情是全人类的敌人。这次疫情是个公共卫生事件,不是国家和种族之间的事情,正如国际友人所言:“病毒性疾病没有种族或民族特征。”应该说,病毒发生有国别,但病毒传染没国界,它既不“认人”,又不“分国”。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人民都处在同一条船上,得同舟共济、抱团取暖。患难见真情。事实上,自中国暴发疫情以来,许多国家都以不同方式表达对中国抗击疫情工作的肯定与赞许,有些国家和国际机构还积极地提供不少支持和帮助,让人感动感恩。但也出现一些针对中国不友善、不厚道的杂音噪音,令人遗憾、痛心和失望。疫情是一面镜子,公道自在人心。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曾豪迈地提出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而今,中国已经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理应也有资格和条件为世界多作贡献,让世界人民从中得到实惠、获得好处。

05

2020年2月21日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1230:【经典】中组部大笔杆徐文秀2020美文1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688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