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在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训班上的讲话

2024-02-08 14:30:11 593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同道网

这是我们开办的第一期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的培训班,组织部和县委党校经过了非常认真充分的准备,体现了县委对年轻干部的重视,对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视。这次培训是开放式的,打破了很多固有的模式。从师资开始,从每一节课开始,应该说设计得很精细。我们提出要请最好的老师授课,是因为把大家集中起来,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如果课程安排不好,就是对各种资源的浪费。那么,既然是花了时间和精力,就要按照最高的标准来办学,这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也是党校培训模式转变的开始。

我刚才看了三位学员的笔记本,重点看了一下体会文章,能够看出大家的态度很端正、很认真。我建议,心得体会的文章用单独笔记本写,跟写日志一样每天一篇800字,标明年月日。刚才两位学员作了发言,我觉得讲得很好,认识非常到位,语言非常简单质朴,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按照这次培训要求,县委每个常委都要来讲课或者是座谈,今天是安排我来给大家讲课。在党校这个讲台上,我们不敢轻易说是讲课,跟大家在一起交流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花大精力办这样的培训班?这个问题要从X发展现状来认识,X的发展不能只看X自己的事情,要把X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范围内去看,这样才能够看准自己的现状,才能够找准自己的方位,才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如果我们关在家里面自己看自己,永远都是满意的,这里我用一组数据与大家一起看看X的现状。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两个数据是核心指标,能够说明一个地方的发展状况。第一个是地区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地方经济总量的体现,规模、总量、结构都可以从地区生产总值中看出。201X年X的地区生产总值是X亿元,荆州市是X亿元,X省是X亿元,全国是X万亿,准确说是X亿元。把X放在全省全国的格局中看,我们是X亿元,全国有X多个县,我们的经济总量却没有达到两千八百分之一;全省X个县市区,我们也没有占到百分之一,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总量没有占到我们应该有的平均数。

看清X的现状,是不是为了让我们丧失信心呢?当然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就是既不要自满也不要自卑,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我们自满的有,自卑的也有,而自满和自卑都不可取,看清自己就是要用客观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发展、对待我们的工作。在当前这样的条件下,我们X的方向是什么?我觉得第一个是我们不要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必须脚踏实地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做起,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第二个是一定要有符合X实际发展的目标,一定要有目标而不能没有目标。因为发展不够,所以我们才格外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一个地方事业的发展是干部完成的,是由干部队伍决定的,我们的事业是干部队伍干出来的。征地拆迁没有干部能征能拆吗?招商引资没有干部能招能引吗?项目建设没有干部能建吗?一个地方的干部队伍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具备什么样的水平,工作具备什么样的层次。干部队伍建设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干部队伍是什么样的素养,这个地方一定是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发展层次,二者是吻合的。如果说我们X这个地方的干部队伍思想观念都很前卫,那么就不会让领导操心解放思想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干部知识都很丰富,那就不会让领导操心能力不够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干部作风都很扎实,那么就不会让领导操心所安排工作的执行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地方的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前卫、工作能力很强、作风很扎实,这个地方的事业还会干不好?这就是我们将花两三年时间系统化培训干部队伍的原因,就是要打造这样一支队伍。或许有人说,我们的思想观念很先进啊,知识水平也很高啊,能力也很强啊,作风也很扎实啊。同志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支干部队伍的素养提高是永恒的主题,还没有听说哪个地方的干部队伍素养已经不需要提高了,何况是X这种发展不够的地方。我们需要一支什么样的年轻干部队伍呢?或者说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年轻干部队伍呢?这是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要内容,谈我的一些切身体会,因为我也是从年轻干部中走过来的,我给大家讲六个“三”。

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三观”问题,一般都是哲学研究的范围,我们常讲这个观那个观,其实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如何看待某某问题,就叫“某某观”。这种看待是内心深处的自觉认识,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一时的观点或看法,这样它才能上升到“观”的层面。

我们作为党的干部,作为新时期的年轻干部,我们的“三观”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一,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呢,我觉得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做出了非常全面的诠释,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教给我们的世界观。大家不要认为这个是很“高大上”的经典哲学,其实我们从高中开始学辩证唯物主义,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都有这方面的学习,它是人类看待世界的基本观点。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是“物质决定论”不是“意识决定论”;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有事物的规律都是可以被人所认识的,是“可知论”而非“不可知论”,只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它就可以被认识,有些东西现在没有认识到,并不标志着它不能被人类所认识。这些是人类看待世界的基本观点。

任何事物都充满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对我们的工作有哪些启示呢?把矛盾的观点延伸到我们的工作当中就叫“重点论”,要能够抓重点,抓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有,我们要有一种辩证的观点,要辩证地去看待事物。什么是辩证的观点?就是考量任何一件事物,不能片面地认为它只是好或者坏,不要片面地认为它有利或者没有利。这样的辩证观点用在我们的工作中,就是“两点论”。如怎样面对困难,如果我们面对困难马上退却,就是缺乏辩证思维,因为你只看到困难中难的一面,而没看到困难也包含有利的一面;只看到困难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而没看到困难带给我们的机遇。

关于历史由谁创造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回答得非常清晰:人民创造了历史。这里面的一个经典问题是,英雄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没有英雄,历史可能会改写。那只是表面层次的问题,的确很有可能,但哪怕是改写历史,历史仍然是靠人民创造的。这个问题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我们怎样处理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和基层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我一个人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完成?是不是我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所有事情的发展方向?不是。它需要群策群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用现代管理学的观点叫“团队意识”,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不是某个人创造的。所以,要学会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和大家一道工作,这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离我们的工作生活并不遥远。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考察人与物的区别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当然还有劳动),主观能动性是人和其他动物间最大的区别。所谓主观能动性,就是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我们常讲,事物的发展变化受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起辅助和推动作用,但二者都受物质条件所影响,物质条件是决定因素。那为什么又讲主观能动性呢?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和调整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或状态,就是平常所说的“跳起来摘桃子”。桃子结在树上,伸手够不着,从物质条件上讲是办不到的,但是跳起来就能够拿到,这就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大家都是年轻干部,你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吗?你有没有千方百计想方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没有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就不要说“不可能”,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不能有“不”这个字的存在。红金龙香烟的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李宁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阿迪达斯的广告词“没有什么不可能”,毛主席说“人定胜天”,这些都是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理念。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成了唯心主义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定是围绕客观物质条件来开展的。同样的物质条件,不同的主观能动性,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用100块钱只能买80块钱的东西,有的人用100块钱能买100块钱的东西,有的人用100块钱却可以买1万块钱的东西,这就是区别,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由物质决定的而不是由意识决定的。那我们应不应该相信算命呢?应不应该信鬼神呢?应不应该去庙里拜菩萨呢?应不应该信“大师”王林呢?如果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你会信吗?会被它诱骗上当吗?断然不会。

第二,人生观。所谓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或者一成不变的,人生观随着人的经历、阅历的增长会逐渐调整和完善,人生观在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受到正面的引导。我们讲,人生是什么?人生为什么?怎样度过有意义的人生?这就是人生观的具体化。研究这个问题的哲学家中,培根有本专著叫《论人生》,叔本华有本专著叫《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罗素有本专著叫《什么是快乐的人生》,这些都是比较经典的论著,大家可以读一读。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1230:在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训班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5188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