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在2020年第四季度专题党课上的报告

2024-02-08 13:02:23 588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在2020年第四季度专题党课上的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两弹一星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他指出: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追求卓越,扎根大漠,报效祖国和人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要发扬光大两弹一星精神,形成良好精神面貌。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以航天人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努力为早日实现航天梦、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一、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体现

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同志2011年1月26日在看望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1964年10月16日,在毛泽东的关怀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政府于当天发表声明,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在于消灭核武器。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广大建设者和创业者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支柱。研制者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紧联系起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奋斗中。

1951年,于敏从北大调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现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此后的10年,他从头学起,孜孜不倦。功夫不负有心人,没有出国留学经验的他,成为国际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

1961年1月,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接受了热核武器原理预先研究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30年,投入到新的神秘研究领域,从一个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一下转移到多学科、应用性强的大科学领域。这是于敏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他和同事们废寝忘食、昼夜奋战。氢弹原理非常复杂,研究中常常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每个人的心头都像燃着一把火,决心赶在法国前头研制出氢弹,为祖国争光。那是理论部的黄金时代,科研大楼的夜晚常如白昼。1965年9月,一场创造历史的上海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带领的团队终于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的基本完整的物理设计方案。不久,氢弹原理试验获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

1956年秋,王淦昌作为中国代表来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0年,他组织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60年底,他谢绝苏方的挽留,回到中科院原子能所,并把在苏联省下的14万卢布全部捐献给正在遭受自然灾害的祖国。

刚刚起步的我国核工业,就遭遇了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的严冬。有一位苏联专家临别时说:没关系,我们走了,你们还有王淦昌。1961年4月,王淦昌接受了研制核武器的任务。从此,他以身许国、隐姓埋名,放弃自己得心应手的物理学基础研究工作,从事核弹研制的全新事业。多年后,回想当年愿以身许国的初心,他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1958年,邓稼先在钱三强的竭力推荐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核武器研制事业中。在接受研制核弹历史重任的那天夜晚,他对妻子许鹿希说,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从此,在公开场合,邓稼先的名字连同他的身影都销声匿迹。他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在京郊高粱地里兴建研究所,在去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路上颠簸,在云雾缭绕的山区指挥核弹研制……他对年轻大学生动员说,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心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许发表论文。

1963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按预定计划诞生。为争取时间,根据上级指示,邓稼先和他领导的理论部班子原封不动地转移到氢弹的研制上去。他克服重重困难,将自己的命运和氢弹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一举突破氢弹技术难关,成功试验第一颗氢弹建立卓越功勋。

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奋斗了28年。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生命。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临终前,他所关心的仍然是如何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并语重心长地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过程中,包括邓稼先在内的大量骨干都是钱三强推荐的。后来,钱三强常常因为推荐了这些骨干,使他们远离家人、与世隔绝,甚至身体落下毛病而心中不安。有一次,他遇到一起开会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表示歉意说:我那时把您的儿子吕敏搞到新疆去了,这么多年没有回来,给家里带来困难。那时候的吕敏,已经在核试验基地工作了20多年了,他从父亲处得知这件事,很感动,特意给钱三强写信说:这个事情我不后悔,总算给国家干了点实际有用的事,知识分子能有这个机会,是不容易的。

同样是钱三强推荐的程开甲,是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领头人。他不但自己来到基地,而且于1969年举家迁往罗布泊,全家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984年才回到北京。后来,程开甲被问及参加核试验最难忘的感受是什么,他激动地说: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们为核武器事业而献身,为的就是让我们的祖国能硬邦邦地站立于世界。我们做到了……

在我国导弹和核武器两个试验基地,有数千名职工,他们不仅自己在戈壁沙漠工作了一辈子,许多人的第二代、第三代至今仍然留在那里。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1230:在2020年第四季度专题党课上的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10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